目录
原创歌曲
岁月如歌 辉煌百年郝宏歌;熙明朝鲁;2
莽河恋歌张斌;王薇;169
无私无畏世人尊——献给援鄂医务人员肖盛誉;梁钊;170
印象贺州梁钊;171
影绰杨晓蕾;172-173
唐多令·惜别吴文英;刘淑萃;174
党啊,我的母亲张立勇;刘雅琴;175
雪花的记忆吴映春;176
又是天凉好个秋石作良;梁宝忠;177
民族音乐学与传统音乐理论
九江新民歌概述及传承研究何小杰;4-9
山东琴书邹环生版《梁祝下山》曲谱研究王艺笑;10-13
传承与传播:传统戏曲的创新研究——以丽水学院创演“汤公戏”《牡丹亭》为例周哲;14-17
从“中国视野”的角度看20世纪以来中国传统音乐的研究之路舒丹;18-21+25
中国民族歌剧重唱之我见——以民族歌剧《木兰诗篇》第三乐章为例陆立华;22-25
江苏里运河两岸秧号子留存现状探究毕安琪;26-28
以《蒙风》为例探究高韶青创作中民族与世界的融合李亚楠;29-31
新时代背景下衡水民间音乐的文化传承思考研究李玥;32-34
广西贺州过山瑶民歌“飞柳飞”的音乐艺术特点探析梁钊;35-37
浅谈器乐演奏在江西弋阳腔戏曲伴奏中的有效应用刘佳;罗羽涵;38-40
山西民间音乐的唱腔及伴奏音乐分析——以上党梆子的老旦唱腔为例马晓骞;41-43
浅谈公安说鼓子的艺术特征齐宝莹;44-46
牙筝与古筝比较研究余昊霖;李红梅;47-49
我国民族歌剧的创作历程及当前时代的创作反思朱佳宇;50-52
作曲理论与作品分析
印象瞬间的写意——德彪西钢琴作品《欢乐岛》探析段维拉;53-55
从传统到超越:斯克里亚宾钢琴奏鸣曲的创作特点研究耿蕾;56-58
浅析肖邦圆舞曲《降D大调圆舞曲第六首》《b小调圆舞曲第十首》关苏月;59-61
柴可夫斯基《降b小调第一钢琴协奏曲》演奏版本之探析郝温净;62-64
谭小麟艺术歌曲创作的诗化研究刘琴;65-67
拉威尔《波莱罗(Bolero)》音乐特征与配器分析吕亚飞;68-70
储望华钢琴音乐作品民族化创作特征探究帅梦;71-73
浅析艺术歌曲《在银色的月光下》中的意境美杨旭升;74-76
室内乐《d小调大提琴和钢琴奏鸣曲》中的钢琴技法透视于慧;77-79
肖邦“爱情”主题艺术歌曲创作研究苑桢;80-82
继承与创新——高平《秋池》的创作技法和思维张宁;83-85
音乐表演
论圆号移调演奏能力提升的有效路径余鹏;86-93
古诺歌剧《费力蒙与博西丝》中博西丝的人物形象塑造程晓彤;94-98
论声乐表演中的对立统一关系的分析和处理李琳;99-103
朝鲜族创作歌曲的演唱艺术特征分析邓思璇;104-106
古诗词艺术歌曲《青玉案·元夕》双版本对比研究窦鑫鑫;107-109
歌剧《木兰诗篇》中的男主角音乐风格与人物塑造——《雪是这样的冷》、《木兰,我的好兄弟》为例冯超然;110-112
笙独奏曲《冬猎》演奏技法分析韩宇航;113-115
塑形·表意·达情——钢琴曲《南海渔童》的音乐风格与演奏探析李红蕾;116-118
歌曲《我为共产主义把青春贡献》的演唱分析李崎瑞;王磊;119-121
古诗词艺术歌曲《凤求凰》的审美艺术及演唱艺术处理李小莉;122-124
浅析咏叹调《美妙歌声随风荡漾》人物形象与演唱处理连文嘉;125-127
舒曼《童年情景》的音乐风格和演奏分析林丹;128-130
巴松在多媒体作品《地图》中的视听觉表达特色研究刘喆;131-133
浅析二胡曲《天山风情》屈丽亭;王磊;134-136
二胡曲《秋韵》的演奏技法分析邵暄雯;137-139
论膜鸣乐器与表演空间的声学特性关系——以塔布拉鼓为例石宇加;140-142
中阮作品《云南回忆》演奏分析苏静赢;143-145
音乐教育
国学经典教育与高职院校学前教育专业声乐课程融合探究苗海菲;146-148
非遗视角下“广东音乐”在高校的活态传承研究——以广州番禺职业技术学院为例杨文欢;149-151
艺术研究
小学书法教育存在问题之小议吴利国;张艺宁;152-153
中外音乐史
“良”与“贱”的特殊群体——评张咏春《中国礼乐户研究》黄春梅;154-156
20世纪初爵士乐的诞生与17世纪初非洲黑人音乐的渊源杨漾;157-159
先秦时期诸子音乐思想之探析张英;160-162
音乐美学
浅析中西方音乐美学中的自律论——评《声无哀乐论》和《论音乐的美》朱家玉;163-165
《淮南子》中的接受美学探微胡继月;166-169
《黄河之声》约稿函1
《春到江南》刘文科;178